top of page

清明時節不是節,吃個潤餅好過節|用英文介紹清明|5分鐘英語說台灣|There’s a festival in Taiwan for visiting tombs?!|Taiwan in English


清明時節不是節,吃個潤餅好過節?|5分鐘英語說清明

大家都知道清明節是慎終追遠、祭祖掃墓的大日子,但是其實清明一開始並不是一個「節日」,而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個「節氣」,其前後的節氣分別是春分跟穀雨,不過清明節是少數與陽曆有吻合時間的節氣,大約是春分後15天,每年國曆的時間也差不多都落在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。但如果清明只是節氣,那後來怎麼會延伸為清明「節」呢?


清明節、寒食節,傻傻分不清楚?

其實清明節主要的習俗,像是祭祖、掃墓、吃寒食等,主要都來自於「寒食節」,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節日,因為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,兩者時間相近,因此後來越來越多人把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,也使清明節成為節日和節氣合併的大日子。


寒食禁火冷食祭墓,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,在唐代以前,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,前者懷舊悼亡,後者求新護生;一陰一陽,一息一生,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。禁火是為了出火,祭亡是為了佑生;寒食之後重生新火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,透露季節交替的信息,象徵著新季節、新希望、新生命、新循環的開始。後來則有了「感恩」意味,更強調對「過去」的懷念和感謝,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。


原本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,並不放假。1972年,政府將民族掃墓節改訂為國定假日,放假一天,1975年4月蔣中正過世後,先總統逝世紀念日也併在一起舉行,後於2007年廢除,還曾有媒體誤以為要把清明節取消而作錯誤報導。此後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、並顧慮到現代社會工作假期的配合,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,在這一天掃墓、祭祖,遂在台灣成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。


另外,由於台灣有著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祖籍與族群,像是泉州閩南人、漳州閩南人、客家人、戰後移民...等等,所以各地掃墓的習俗跟日期也不一定相同。例如客家人春節開始即可掃墓,漳州人則在上巳節(小清明)掃墓。而且要集合家族親戚共赴祭掃是一件大工程,台灣人習慣自行彈性調整掃墓時間,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掃墓,都是正常情況。


清明節的Do’s & Don'ts

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重要日子,一般所說的「掃墓」就包含了整理墓園及祭拜祖先的兩項意義。如果是傳統的土葬,除了整理墓園整潔外,還需要注意墓園是否有損壞的問題,有的話要盡早處理才不會損傷祖先對家門的福蔭。現在較多是火化安奉進塔,因為沒有入土就比較沒有風水龍脈的問題,自然沒有那麼多問題要注意,加上現在的納骨塔平日就有人管理,家屬只要選個農民曆上可以祭祀的日子即可。如果是親人剛逝世的那年,這年必需在清明之前就先掃墓祭拜先靈,次年過後即可在清明節當天掃墓。


清明節掃墓要進行的傳統儀式可分為兩種: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掛紙」在台灣也被稱做「壓墓紙」,先把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,用鎌刀或鋤頭除掉後,一般均用小石頭或泥塊將長方形黃白墓紙或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,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。客家人的習俗則比較慎重,他們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,把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,用草皮壓在墳頭上,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。


通常除了線香、蠟燭、紙錢、燒酒、鮮花之外,是不設供品的。如果設置了牲禮、粿餅等供品,則稱為「培墓」。「培墓」一次,必須要一連三年都「培墓」,通常是新墳、新葬、撿骨、重修墳墓或家族成員榮登科舉金榜,現代則轉變成考取知名大學、公務員、留學,或家族內有人結婚、添丁,才會「培墓」,而如同祭祀神靈一樣,祭拜用的水果不能有蕃茄、番石榴、釋迦,也有人不用鳳梨,因鳳梨意為「旺來」不適合墓地。


另外傳統上掃墓也有一些禁忌,雖然有的禁忌今天看來覺得毫無科學依據,不過也有些禁忌,在進一步思考後發現不無道理;這邊分享一些民間常見的說法,大家作為參考看看,也不用太過堅持盡信:

  • 孕婦避免掃墓:一般說法是避免陰氣重的影響,不過清明連假往往人潮擁擠,為了胎兒安全避開人群也是不錯。

  • 不可在墓地照相:避免引來不好的氣場,而損壞自己和家人的運勢。

  • 身體不佳避免掃墓:本身氣場弱,所以不適合去陰氣重的地方。

  • 3歲以前的兒童不適合去:傳統上認為小孩子的天靈蓋未長好,會容易招陰,不過這麼小的小孩子要帶去哪裡,應該都是需要注意照顧的。

  • 髮不遮額:因為額頭是身體的神燈所在,是不可蓋住的。如果掃墓的當日早上,洗臉刷牙時看鏡子發現自己額頭有點烏黑烏黑的,可能是時運比較低,不太適合去掃墓。

  • 忌買鞋:不要在當天買新鞋,因「鞋」與「邪」同音,避免不吉利。

  • 忌嬉罵,非議先人:墳地畢竟是陰靈沈睡之所,嬉笑怒罵會滋擾陰靈,被視為大不敬。


我家清明節都是吃這個啦

古時掃墓時有寒食的遺風,一般不開火煮飯,掃墓者食用生食冷食,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。現在雖然大家不一定有寒食的習慣,但是台灣人還是相當注重節慶要吃的各式應景食物,而清明的必吃食物也往往有著可以久放或是冷食的特性。


因應寒食節不開火的習俗,潤餅是相當應景的食物;用麵皮烤成薄皮狀,裏面包著多種切細成絲的蔬菜和肉類,如蘿蔔、胡蘿蔔、筍絲、豆芽、蒜葉、豆乾絲、肉絲、花生粉等。尤其是在台灣南部地區,每到清明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菜祭祖,祭祖完後就將所有的菜包成潤餅一起享用,對很多人來說清明節就等於吃潤餅!


而客家人會利用艾草的嫩芽和米粉摻合,搓成「艾草粿」,有甜有鹹,風味絕佳,是清明節特有的食品。台灣人也習慣稱之「草仔粿」,草仔粿外皮是用漿麥草做成的,飽滿軟Q的外皮,散發著淡淡青草味,搭配鹹香味美的內餡。另一樣類似的台灣傳統米食,紅龜粿,則是紅色的糯米糰子包著甜豆沙餡,最後放到芭蕉葉上蒸熟,讓紅龜粿帶著淡淡的葉子香,是節慶祭祀用的糯米製食品。紅龜粿的表皮除了印有象徵長壽、吉祥、富貴的龜甲花紋外,有的還會印有吉祥意味的漢字,如代表福運、官祿和長壽的福祿壽等,也是清明節必吃的傳統小吃。


最後一樣當問到清明節吃什麼時,可能會被大家忽略的食物,其實是紅棗糕。紅棗甘甜,含有維生素C、蛋白質、鈣、鐵、維生素等營養成分,符合四月初春季養生的目的,做成蒸棗糕,做法簡單,口感鬆軟,棗香濃郁,也可以冷食,有一些地方會將棗餅做成飛燕形,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,也是傳統上清明必吃的點心。



那麼你家今年清明節又吃了什麼呢?清明節吃的應景食物雖然經典不變,不過祭拜的習俗倒是不斷隨著時代演進,這幾年因應疫情還推出了「線上祭祖、掃墓分流」,許多縣市的殯葬管理處都推出了線上追思的服務。而在逐漸高漲的環保意識下,政府也推廣呼籲民眾在祭拜祖先時響應環保少燒紙錢,凡事心誠則靈,祭拜不一定要燒紙錢,將購買紙錢的花費省下捐給慈善公益團體,不僅能追思祭祖又能做善事,還能夠保護家人和後代子孫的環境與健康。



 

Vocabulary List

清明節 Tomb Sweeping Day

節氣 solar term

祖先 ancestor

紙錢 joss paper / ghost money

供品 offering

儀式 ritual

火葬 cremation

靈骨塔 columbarium

墳墓 grave

潤餅 lumpia / steamed spring roll

紅龜粿 turtle-shaped rice cake

草仔粿 Hakka rice cake



 

五分鐘英語說台灣系列

外國人可以不認識台灣,但是你不能不了解自己。

用五分鐘的時間學習向外國人講述這座島嶼的奇聞軼事,一起用英語說出台灣的故事!


想更了解我們怎麼用英語介紹台灣?

想更進一步挑戰自己?

歡迎來參加台北、台南與高雄的英語導覽課程暨導覽員招募,

親身體驗英語導覽與台灣文化結合的樂趣!




 

參考資料

風傳媒,〈4日、5日、6日,為什麼每一年的清明節日期會不一樣?〉,原文連結:


好運勢2lucky,〈【民俗節慶】清明節祭祖禁忌、注意事項,懶人包攻略一次看!!〉,原文連結:


SHOPBACK,〈清明節要吃什麼?這10種清明節傳統必吃美食最應景〉,原文連結:


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,〈年節習俗-清明節〉,原文連結:


蝦品輯,〈清明節特輯|你知道清明其實不是節日嗎?除了掃墓、吃潤餅,清明節典故由來報你知!〉,原文連結:


222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