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學習成效,最直接的衡量成果,就是量化標準了吧。成績單上的數字,總能夠輕易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價值。招生時,家長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:「報名你們營隊的小朋友英文程度平均落在哪裡?成績幾分?」也有家長緊張地詢問:「我們家小朋友小學剛畢業,沒有英文成績單可以證明實力,怎麼辦?」
其實,有些數字呈現出來的意義,以及它背後的象徵,並非只有唯一解。
在解釋這個概念之前,想先分享一個故事。
幾年前,我們曾經在營隊中遇到了一個很特別的女孩子。嬌小的身軀,臉上掛著大大的眼鏡, 雖然有些怕生卻依然想辦法融入團體中。本來一切都再正常不過,直到第二天晚上的英語會話課上,在講師巡堂的空檔,赫然發現她一個人躲在教室外啜泣,邊哭邊說著她都聽不懂老師同學在說什麼。
原來,女孩的家長基於望女成鳳的心態替她報名了營隊,卻沒有告訴她這是個從早到晚「全英文」授課的環境,在未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下,女孩可說是被嚇傻了。
女孩說,她對導覽很有興趣,假日有空閒時會去住家附近的機構當導覽志工。而且她以前其實很喜歡英文,只是上了國中之後,學校老師喜歡給各種隨堂測驗及考試,壓得她喘不過氣,愈來愈害怕英文。成績無法顯著提昇的她,在無止盡的測驗當中逐漸失去信心,從此變得非常排斥英文這門科目。「要不是媽媽說這是雙語營隊,我才不會來參加!」
等她來到營隊,看著年齡相仿的同學們在全英語教學的環境中如魚得水、或與外籍助教暢談無阻,自信心更是狠狠被打擊。「我想回家,我不想待在這裡了......」說著說著她的眼眶又紅了。
當天稍晚,女孩家長客客氣氣地打了一通電話告訴我們:「女兒人不舒服,怕在外面不方便休養,決定明天來接她回家。」雖然覺得可惜,但在工作人員的細心開導、確認女孩情緒比較平復後,我們也只得尊重學員及家長的決定,約好女孩只待到隔天中午的課程結束。
隔天早上的兩堂課,剛好是「台灣特色發掘」與「台灣美食認識」,教導學員從外國人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。也許是課程主題平易近人較為有趣、或剛好對上女孩的胃口,昨晚那個哭得梨花帶淚的小女生又會笑了,偶爾也能跟隊友討論個幾句甚至舉手搶答。
午休結束後,家長又打電話來,一口一句抱歉:「小孩子說她人好多了,不走了,想留下來參加營隊全程。」
不過,當女孩開始準備成發的講稿,她又開始退縮了。但我們很訝異也很高興地看到,她硬著頭皮主動抓住任何有空的工作人員,請他們把她想表達的中文語意,翻譯成難易度適中、她也能輕易理解的英文講稿。從零到有,女孩就這樣一筆一筆寫出她人生第一篇「自己的」英文作文。
故事的最後,即便她無法像其他英語能力更突出的孩子一樣,憑著記憶講出一段完整的導覽內容。但在小抄的提示與隊友們的幫助之下,女孩依舊順利完成了她負責介紹的景點,獲得全場掌聲。女孩的爸爸,在人群中笑得好驕傲。
老實說,到現在我們依舊不知道,在那次營隊的經驗後女孩對英文課的懼怕是否有減輕一點。然而讓全體工作人員都欣慰的是,這個看似柔弱的小女孩,竟然願意再給自己一次機會,以不肯認輸的勇氣與天生好學的求知慾,完成了學習意義上的里程碑。女孩的英文程度自然不是最好,卻可能是我們在這幾年營隊中看過韌性最堅強的學員。
而故事能有戲劇化的轉折與堪稱圓滿的結果,除了周遭工作人員的循循善誘發揮了極大的鼓舞作用,女孩在課程中能找到有共鳴的主題,也是一大關鍵。「我看到投影幕上有一些別人不會、但我都會講的食物名稱,就突然覺得,講英文好像也沒那麼難了!」事後,她笑嘻嘻的跟我們分享。
每一梯次的團隊營前訓練中,我們都會把這個例子拿出來,自我提醒不管學員的分數或高或低,都只能用來說明它在考試時得到的結果,而非衡量能力的綜合指摽。從哭著萌生退意、到背完五分鐘講稿,這當中的轉變,更沒有一組數字能夠代表其背後的故事。
我們深信,這會是女孩最特別的一次學習體驗,雖然無法被量化,卻是她學習路上難以取代的指標,像一株正要抽高的小樹,稚嫩但踏實,溫柔而堅定。
Meet Up Formosa 遇上福爾摩沙,遍佈台北、桃園、台南、高雄的城市導覽員,一群用英文說台灣故事的人。因為相信介紹台灣這件事應該要向下紮根、推廣到各年齡層,所以開始從零打造課程活動,教孩子用全新的觀點認識台灣,學習向外國人講述這座島嶼的奇聞軼事。門外漢的我們,誤打誤撞地一腳跨進踏入教育的範疇,自此成為「業餘教育觀察家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