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談到許多孩子害怕說英文是出於「害怕犯錯」的心態。
每一梯營隊,與孩子們的初次相見,是在報到處點名時。大多數的孩子都由家長陪同,親自送到現場,自然也參與了報到過程。
報到流程是這樣的:每位學員在報到時都會拿到專屬的袋子,其中裝有事先製作好的名牌以供辨識,因此,我們見到孩子們的第一句話,就是請他們報上自己的姓名。
有的家長只在旁邊遠遠看著,有的直接代為作答,但我們也看過一些家長,在孩子還來不及開口前,就出聲訓斥「別人問你話怎麼不回答?」「講話大聲點,人家聽不到!」接著,才是孩子戰戰兢兢的上前來唸出名字。
每當看到他們窘迫的神情,我都不禁暗自揣想,對於這樣發聲機會默默被剝奪的情形,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呢?
其實我們也明白,家長們都是求好心切,深怕孩子一時的疏失或表現不好會影響到旁人觀感、造成困擾,於是忍不住要干預,或開口要求孩子們再多做一點。畢竟,在營隊裡,我們也遇過很多學員,確實比較需要有人在背後推一把,才能鼓起勇氣主動學習。遇到這樣的情況,別說是家長了,連貼身照顧學員的隊輔們,也多少感到為難。
但其實,常常就是因為旁人多做了那麼一點,反而讓孩子少學會那麼一點,且又喪失了一次學習的機會。
就如上一篇【你是忘記了,還是害怕想起來?丨非正規教育觀察 - 被遺忘的英語能力】提到的,孩子們在能容錯的環境中,會比較願意嘗試接觸新事物。以說英文為例,語速慢、單字量少、音量小、文法錯誤等,是一般人最怕的難題,但其實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及訓練,都能獲得改善。倘若初學者還在嘗試開口的階段就被不斷糾正這些缺點,反而會打擊他們的信心,致使學習動力盡失,最終失去了熱忱與興趣。
同樣的,不讓孩子嘗試、習慣了裹足不前的狀態,自然會顯得所有的新事物更加可怕,隨之而來的挫敗感與缺乏自信也會被放大。家長在孩子起跑前能做的,不是把關、更不是代為執行,應是站穩腳步,在背後成為守候的力量。
想想幼兒剛學步時的樣子吧!
從只會爬行的小幼獸,到第一次撐起身軀、顫巍巍的跨出小腳,搖搖晃晃幾步後又倒下。如此反覆循環,漸漸跌倒後的哭聲少了、往前邁的步伐變多了、搖晃的幅度趨緩了,最後成功變身為用兩隻腳走路的小小人兒。
這不正是學習的初體驗嗎?為什麼我們樂見稚齡嬰孩磕磕碰碰的學步,孩子大了反而不願意放手讓他們嘗試?更甚者,在孩子犯錯時,用責罵代替鼓勵、訓話代替慰問,讓孩子不敢、也不能長大。
說到底,跳脫舒適圈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,孩子們在面對全新挑戰時的態度是積極進取或消極逃避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是否願意「容許」孩子犯錯。先踏出第一步,學中有錯、從錯中學,孩子方有機會真正了解自己面臨的新挑戰面貌為何。
營隊中,我們有一個活動環節,是指派學員上台在沒有任何預先準備下,以英文介紹投影幕上隨機出現的知名台灣觀光景點如台北101、阿里山、太魯閣等。突然在大庭廣眾之下,被要求介紹這些平時看似再熟悉不過的景色,還是以非母語進行,常常讓許多學員被問得手忙腳亂。當然,因為沒有充分的研究,學員未必能隨即講出一口漂亮的導覽內容,有時甚至會不小心提供錯誤的資訊。但我們發現,同樣的環節進行幾次後,學員們很快就能掌握一些演說技巧,讓自己的破綻不那麼明顯,而青少年自然直接的情緒反應,也常把台下聽眾逗得哈哈大笑。
最後,雖然導覽內容不盡理想,學員卻能把現場氣氛帶得熱鬧生動,達到很好的效果。
另一個例子,則出現在手作烹飪課上。許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執刀掌廚,面對陌生的器具與食材,不免有些緊張,甚至不敢嘗試。不過,烹飪老師堅持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,並指派分工任務,讓孩子沒有逃避的機會。過程中充滿驚叫與驚喜,當然也鬧了不少笑料,但在老師專業的指導與監督下,總是有驚無險的完成烹調,學員們不但能滿足的大啖自己親手做出來的美食,烹飪課更毫無疑問是最受學員歡迎的課程之一。
孩子們的能力,也許在不知不覺中,已發展得比我們原先的想望更多更好,可如果一直護雛不敢放手,又如何得知孩子早能展翅?
勇敢讓孩子犯錯吧!讓他們犯錯,才能累積經驗;讓他們實驗,才能修正偏誤;讓他們闖蕩冒險,才能學習小心謹慎;讓他們不斷嘗試,才找得到自己能走的路。
Meet Up Formosa 遇上福爾摩沙,遍佈台北、桃園、台南、高雄的城市導覽員,一群用英文說台灣故事的人。因為相信介紹台灣這件事應該要向下紮根、推廣到各年齡層,所以開始從零打造課程活動,教孩子用全新的觀點認識台灣,學習向外國人講述這座島嶼的奇聞軼事。門外漢的我們,誤打誤撞地一腳跨進踏入教育的範疇,自此成為「業餘教育觀察家」。
コメント